知多学习网提供名师讲座视频,企业管理讲座以及各类学习课程资源、视频讲座下载,会员98元免费下载本站全部资源。
讲座视频 讲座视频
资源导航

【李教授】 刷新思维操作系统大课

14次浏览

更新于2018-06-19 10:08:37

6.39 GB

类型:培训

Tags:李教授  

【李教授】 刷新思维操作系统大课


知多学习网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李教授一年一度 刷新思维操作系统大课

视频网站Netflix,用户数量超过美国全部有线电视用户的总和,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供应商。
 
它今天的模式正在颠覆好莱坞模式,市值超过迪斯尼,投资回报率超过了亚马逊。
 
它的CEO哈斯廷斯被评为最糟糕的CEO,但哈斯廷斯却只在乎一件事。
 
他用简单而优美的增长战略 ,进取到让自己毛骨悚然的程度,成就一个教科书级别的从0到千亿美元级别的好案例。
 
接下来,跟着李善友教授走进这位增长大师的第一性原理,看他如何一次次跨越鸿沟,进入第二曲线。
 
混沌大学有三个思维模型,可以简称为“混沌大学三板斧”:
 
第一,第一性原理;
 
第二,非连续性;
 
第三,第二条曲线。
 
很多人问我:
 
善友教授,这些哲科思维有什么用?
 
通常来讲,我们大家不太喜欢理论,不太相信理论,我们喜欢技巧、干货。
 
高度理论性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我们通常会抱有很大的怀疑。
 
接下来,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逻辑论证。
 
 
 
第一,作为一个企业,第一重要的事情是增长;
 
假如你是一家上市公司,市值的增加只跟一件事情有关系,就是和增长速度有关系,而且是和超过分析师预期的增长速度有关系。
 
无论一家企业的绝对值有多大,一旦增长停滞下来,市值、股票也会停下来,甚至下降,从一个大概率事件来看,只有2%的企业在长期能够超过平均数。
 
增长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讲也一样,如果不增长,给投资人的商业计划书里面没有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你都拿不到TS(投资意向书)。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CEO来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它真正的焦虑点就在“增长”二字上,战略的第一目的也是为了增长。
 
无论你把战略包装得多少漂亮,说得多么美丽,第一目的也是为了增长。
 
增长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稳定的线性增长;
 
在原有曲线里面,沿着原有的技术、产品、行业、市场渐进性地增长。渐进性增长也不错,但是只能产生10%左右的增长速度。
 
在我们对增长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10%的增长速度已经满足不了一个卓然不凡的企业对自己自身的要求。
 
方式二:第二曲线式的增长;
 
后来我们发现有一种增长,而且只有这种增长能带来10倍速的增长,叫做“第二曲线”式的增长。并不是在原有曲线里连续性地进步,而是非连续性地跳到第二曲线里,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够取得10倍速的增长。
 
引用“增长大师”熊彼特(笔记侠注:“创新理论”鼻祖)的话,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你都不能造出一辆火车出来。
 
只有从马车跳到火车的时候,你才能取得10倍速的增长。
 
所以,我们会称“第二曲线”为增长的圣经,但是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折,有一道鸿沟,它们的性质不一样。
 
当第一曲线的主流玩家面临非连续性的时候,通常不能转移到第二曲线,在商学里,被克里斯坦森称为“创新者的窘境”,几乎成为一条定理。
 
我认为“第二曲线”几乎是人类思维难以跨越的阿喀琉斯之踵。
 
笔记侠注:阿喀琉斯的脚跟,因是其唯一一个没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是他唯一的弱点。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人射中致命。现在一般指致命的弱点和要害。
 
 
 
第二曲线是好的,但是难以从第一曲线跨越到第二曲线,怎么办呢?
 
有且只有第一性原理,能够帮助我们跨越非连续性的窘境,实现“第二曲线”式的增长。
 
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概念?
 
这个词几乎被混沌大学树为教学点。
 
经过多少年的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个哲科意味的词汇,这个哲学理念论、本题论的词汇,居然是能够帮助我们跨越非连续性鸿沟的最好工具。
 
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性的,或者浅层理性的思维,完全不一样。
 
它要求我们往下挖,挖到事情本质的时候,你会发现表面上的非连续性,实际上,在底层是连续性的,然后你就跳过去了。
 
第一性原理来自于哪里?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狭义的第一性原理是指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
 
我们可以说它来自于硬科学,比如说物理学、生物学、复杂性科学,它也可以来自于软科学,比如说心理学、经济学、人文美学等等。
 
所有这些学科都不是我随意写上去的,都是经过思考、推理、研究、验证、检验之后写上去的。
 
混沌大学把“跨学科的哲科理论”(物理学、生物学、复杂科学、心理学、经济学、人文美学)作为第一性原理的组成方式,我们把这五句话画成图,这图也构成了混沌大学整个的教学体系。
 
 
 
如果这张图你记不得,我们就记住一句混沌心法:
 
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连续性,实现第二曲线式的增长。
 
今天我想换一种讲法,用案例的方式,把这句心法的应用和大家讲一下。
 
我们最好的增长方式是第二曲线(从商业上来看),但是主流玩家会把自己限在两条曲线转换的鸿沟,转换不过去,我们把它叫做“非连续性”,有且仅有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我们跨越非连续性,叫做“第一性原理”。
 
我们把这个推理的东西叫做“增长的逻辑”,也是我今年大课的主题,紧扣“增长”两个字。
 
一、第二曲线:
 
10倍速的变化是战略拐点的原因
 
我们开始讲第一个故事、第一个案例。
 
 
 
案例一:Netflix(网飞)
 
重点讲一下第二曲线的故事。
 
为什么要有第二曲线呢?
 
因为学者们发现第一曲线有几个点:
 
 
 
第一个点:破局点;
 
创业公司在找什么?精益创业在找什么?从0到1在找什么?就是在找破局点,一旦过了破局点之后,这个企业会是自增长性地快速增长上去。
 
一家创业公司如果找不到破局点,永远在第一水平里重复而已,找破局点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企业无论多优秀、多了不起,一个产品无论多辉煌、有多少用户,很遗憾,都会遭遇极限点。
 
极限点是不可避免的,更痛苦的是,当极限点来到的时候,失速点也来到了,非常奇怪,你的极限点同时是你的失速点。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讲,判断破局点是创业公司CEO特别重要的一个能力;对于一家大公司的企业家来讲,判断公司是否到达极限点,或者即将到达极限点,是大公司CEO最重要的任务。
 
第二个点:失速点;
 
有一本书,书名就叫《失速点》,讲了这样一个数字,说一个公司一旦到达失速点,只有10%的企业能够重新恢复增长引擎。
 
 
 
《进攻者的优势》作者说:“如果你处于极限点,无论你多么努力,无论你花多少钱,也不能取得进步。”
 
大家通常会把80%的研发费攻克最后20%的难点上,但是真正到了1%、2%的难点时,花再多的钱,也几乎难以攻破。
 
举一个几乎举烂的例子,只是为了学习一下这个知识点。
 
2007年,诺基亚市值1500亿美元,出货量4亿部,全球市场占有率40%。
 
这个数字不仅仅是诺基亚自身的极限点,也是全世界手机历史上的顶峰期,没有任何第二家企业之前、之后曾经达到这样的高度。
 
 
 
但是,大家还记得2007年发生了另外两件事情:
 
A、iPhone上市了;
 
B、安卓出现了。
 
那年对于诺基亚而言,是它的顶峰期(极限点),同时也是它的失速点,各位看,极限点=失速点,一下起来,一下又落下去了。
 
 
 
为什么?因为诺基亚面临着功能机和智能机之间的非连续性。
 
它最后做了一个决定,为了实现内部的效率,把智能手机的生产、销售等等合并进了功能机。
 
结果在这个非连续性的过程中,尽管诺基亚当时已经占了智能手机市场50%的市场份额,尽管它一只脚已经迈到第二曲线去了,它又回来了。
 
一个难以想象的事实是,诺基亚在功能手机时代连续领先14年,全世界每6个人就有1个人用诺基亚的手机。
 
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话,在诺基亚被卖掉的记者招待会上,诺基亚时任CEO说了一句话: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她遭遇到了非连续性,他遭遇到了极限点,这种事情,人是胜不了天的。
 
 
 
《跨越S曲线》一书讲了一个道理,我特别同意:
 
所谓基业常青,并不是在一条曲线里面把它拉得非常长、非常陡,所谓基业常青,是你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条曲线。
 
我们看埃森哲分析的关于“卓越绩效:攀登和跨越S曲线”的数据,所谓的“卓越绩效企业之路”分为三段:
 
 
 
第一个行业领先业务、新的业务增长点、下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外界看来,它是一条昂扬向上的直线,但是内部看来,它可以分解为无数条第二曲线。
 
有一本书名叫《第二曲线》,“第二曲线”这四个字来自于这本书,书的作者是一个英国的社会哲学家,他讲的这句话特别棒:
 
“人人都知道第二曲线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一个关键要点,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要开始第二曲线。”
 
一旦第一曲线到达巅峰,甚至已经开始降落的时候,就是你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
 
这个时候,相信我,你与投资人所有的聚集力全部在于如何恢复第一曲线的增长,你是没有余力顾及第二曲线的。
 
 
 
这一个关键点,是本个环节授课特别关键的一点。
 
等“第一曲线”还没有到达巅峰之前,这个时候你开启“第二曲线”,又有资源,又有士气,又有势能,帮你挑起“第二曲线”。
 
所以,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判断破局点和极限点?什么时候开始需要启动第二曲线?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在寻找临界点的数学公式。
 
后来我看了一本书,里面用一个非常简洁的数学公式写出了如何判断极限点。这是一本老书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作者是英特尔的功勋CEO格鲁夫。
 
格鲁夫在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战略拐点”。这跟向上的破局点和向下的极限点是一个概念,当你到拐点的时候,在拐点之前的斜率是不一样的。
 
 
 
问题是身处其中的时候,如何判断那个拐点是否出现?这是这本书里非常棒的一点,格鲁夫提出一个数学公式,叫“10倍速变化”。
 
什么时候会发生战略拐点呢?
 
每一个战略拐点都会出现十倍速的变化,而每一个十倍速的变化都会导致战略拐点。
 
 
 
我们经常把“十倍速”当作“第二曲线”的结果,错了,这里悄悄地给我们扭过来一个关键的概念:
 
“十倍速”是“第二曲线”产生的原因。每一次行业出现十倍速的时候,第二曲线就出来了。
 
最最重要的,格鲁夫的洞见还不止这一个,还有这个。他说:
 
“所谓十倍速,不是你整个行业、整个企业、整个产品十倍速变化,而是影响企业的某一个因素,短时间内发生十倍速变化。”
 
 
 
不知道有没有理解这句话,这段极为重要,是本节课的关键点。
 
当组成全部要素的某一个要素实现十倍速变化的时候,这个行业的第二曲线就要来到了。
 
所以,我把它命名为是“单一要素十倍速的变化”。在第一条曲线,任何单一要素发生十倍速的变化,都会引发第二曲线的出现。
 
格鲁夫年代用的战略模型是“波特五力模型”。
 
笔记侠注:
 
六力分析的概念是格鲁夫以波特的五力分析架构为出发点,重新探讨并定义产业竞争的六种影响力:
 
现存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供货商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客户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潜在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
 
协力业者的力量。
 
 
 
当发现某一个最小单元发生十倍速变化的时候,第二曲线就来到了。
 
二、如何应用第二曲线?
 
单一化以前产品的最小要素,并最大化!
 
接下来我们怎么应用它?
 
我们怎么从被动的第二曲线,被人摧毁的状态里,变成我们怎么能应用它?如果单一要素十倍速变化是产生第二曲线的撬动点,我们怎么应用它?
 
再借用一下查理·芒格的一个模型:最大化最小化模型。
 
查理·芒果说:
 
“取胜的系统在最大化单一要素和最小化其他要素上,走到‘近乎荒谬的极端’”。
 
结合两者,我们认为我们找到了至少一个办法寻找第二曲线,这个办法就是单一要素最大化。
 
 
 
这是本环节最重要的理论点。
 
聚焦第一曲线的某一个要素,把第一要素拆到最小单元,看一下哪一个要素能够实现十倍速的增长,然后把全部资源投入到单一要素上,把它变为第二曲线的全部。
 
通常我们认为第二曲线怎么产生呢?
 
要比现有的玩家做得更好、更全,把现有的曲线画一个完整的曲线,甚至比它更完整?
 
历史上这样的竞争从来没赢过,我提出一个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是做小,不要做大。做小蛮好的,做大干嘛?
 
把第一曲线里最有前途的、已经出现了十倍速增长苗头的单一要素,把它提炼出来,作为第二曲线的全部。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后来我发现很多人就是这么说的。
 
 
 
比如《精益创业》说:
 
重新聚焦在以前产品的一个功能上,把它放大为一个整体。
 
这个思想跟我们平时做大做全的思想完全不一样。
 
特斯拉CEO马斯克(Elon Musk)说:
 
“我们当年创建PayPal,最重要的领悟来自于它的诞生过程,当时我们打算用PayPal来提供整合性的金融服务,这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系统。”
 
(李善友教授画外音:你想想,以Elon Musk这种雄心,他恨不得把整个金融系统都重建了。)
 
“结果每次在跟别人介绍这套系统的时候,大家都没什么兴趣。当介绍到系统里面有一个小功能,用电子邮件付款,立刻所有人的眼睛亮起来了。
 
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到电子邮件付款这一个小功能上,放弃掉所有其他原本设想的功能,结果Paypal成功了。”
 
做小,不要做大。
 
iPod,今天因为它太成功了,觉得它是理所当然的。
 
理性分析一下这个产品,它其实只有一个功能,听歌,除此之外,什么功能都没有,连录歌的功能都没有,甚至后期连屏幕都没有以后,连调整听歌顺序的功能都没有。
 
单一化最小要素,把听歌这件事情最大化,然后成就了苹果。
 
 
 
我们对比另外一个跟它同期的产品,索尼出了一个产品,能听歌、能录歌、能看视频、能剪辑视频,还能当计算器用,什么都能做。
 
但是对于乔布斯而言,只是把这个产品的单一能听歌的要素拉出来,结果成了。
 
不觉得很奇怪吗?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在做索尼的事情,还是iPod这样的事情?四年以后,索尼的产品下线了。
 
“分形学”说,整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如果进去了,都是完整的世界。在分形学的含义里,没有大、没有小,进到任何一个小的地方,都是完整的世界。
 
三、案例:Netflix的颠覆与自我颠覆
 
哈斯廷斯1997年创办了Netflix,20年来一直担任CEO职务。
 
 
 
我在斯坦福大学曾经有一次听过他的课,当时领英CEO跟他之间做了一个对话,我大概离他有两米远的地方,他有一个观点我记得还很清楚。
 
他说:“今天美国大公司之所以出现问题,都是因为职业经理人来当CEO,而且职业经理人当CEO的任期太短了。创始人要长期担任CEO,才可以有长远的策略。”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是我们非常推崇的创新和“增长大师”,他对这个案例特别推崇。他说,Netflix是少有的几家真正颠覆式创新的公司,既有颠覆式创新的技术,又有颠覆式创新的组织。
 
增长最重要,一个企业失去了增长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来看Netflix的增长,这是它上市以来的市值增加,非常强悍,这个数值增长图几乎是一张指数级的图,而不是线性级的。
 
 
 
今年5月25号,Netflix市值超过迪士尼,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媒体公司。作为一家媒体技术公司,成为一家全世界最大的媒体公司。
 
它的指数级高增长是怎么实现的?
 
完美的第二曲线。
 
 
 
1997年,它的第一曲线是DVD租赁;到了10年以后,2007年,它的第二曲线是流媒体;到了2013年以后,开始进入原创的内容,这是完美的第三条曲线。
 
再把这三条曲线和Netflix增长的市值之间做一个对应,第一次“下跌再上扬”是因为进入流媒体,第二次“下跌再上扬”是因为推出《纸牌屋》等原创内容。
 
 
 
从事实来看,Netflix之所以增长,跟它的第二曲线极为相关,但是第二曲线会遭遇非连续性,它们是如何避免非连续性的呢?如何跨越非连续窘境的呢?
 
因为第一性原理。
 
Netflix战略创新有很多,我还专门到Netflix做过访谈,今天有两个要点分享一下。
 
第一个要点:用户增长;
 
公司的战略引擎、战略指北针在什么地方?在用户上。
 
第二个要点:它的第一性原理叫“反脆弱”。
 
 
 
1.Netflix的第一次自我颠覆
 
首先可以看看第一次“第二曲线”的转折是如何实现的:从DVD到流媒体。
 
1997年开始做DVD租赁,2007年推出流媒体,实际上1997-2007这10年时间,它的进展是非常迅猛的。
 
它的用户数增长、收入增长、净利润增长,到2007年的时候,Netflix是有净利的,它的净利已经高达6700万了,DVD业务如日中天,但是很奇怪,这个时候见到一个创始人远见的重要性了。
 
2007年,Netflix内部居然做出一个令人沮丧的预测,预测说2013年的时候,DVD的业务会到达极限点,这个业务要完蛋了。
 
 
 
对于极限点的预测,是大公司CEO非常重要的一个洞见点。这个预测看起来很荒谬,很令人沮丧,但是事实上,极限点来得比预想还快。
 
 
 
2010年,DVD租赁业务就到了极限点。
 
2011年以后,DVD租赁业务已经全速下降,是不是替这位CEO出了一身冷汗呢?如果他没有做出第一条曲线要达到极限点,要完蛋了,要全力以赴all in第一曲线的话,这个企业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2004-2010年,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10年到达极限点,2000万的用户,接下来是人力难以扭转的下降。
 
幸运的是,这个公司在“第一曲线”到达顶峰之前开启了“第二曲线”。
 
“第一曲线”到达顶峰是2010年,什么时候开启第二曲线的呢?是2007年。
 
 
 
这个案例几乎是完美的“第二曲线”案例描述,2007年对Netflix来讲,尽管DVD业务增长迅速,但是哈斯廷斯还是投入非常多的钱来推出一款新的流媒体产品:WatchNow。
 
2010年,流媒体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流媒体的订阅数超过了DVD邮寄业务的订阅数,就在第一条曲线到达顶峰之前那一年,第二曲线超过了第一曲线,就好像家里的父亲赚钱到尾峰期的时候,儿子接班又起来了。
 
堪称完美的第一、第二曲线的交接棒,或者说长子和次子之前交接棒一样。
 
 
 
大家都是做企业的,如果做到这个份上是多么完美的事情。
 
事后诸葛亮总是太容易,事实上这个转变难多了。
 
看看2007年流媒体在Netflix里的地位。
 
流媒体当时只有1000个视频内容,它是用户订阅了DVD以后免费赠送给他看的内容。
 
从2007年开始,它只是一个赠送品而已,只是第一曲线里的配送品而已。
 
当时的技术表现怎么样?非常糟糕,带宽也不够,视频量也不够,没有人认为视频能够取代DVD,这完全是一个边缘产品。
 
当时没有人看好这个东西,媒体也不看好,资本市场也不看好,公司的团队也不看好,但是哈斯廷斯不顾一切来砸这个产品。
 
2007年,Netflix的利润是6700万美元,然后砸4000万美元,投入到流媒体研发里,当时有记者用一句话来说他,说他看起来像是在支持一匹已经要输了的马。
 
我看到这句话很感动。
 
 
 
我们事后看这个转折非常完美,但是事前是一个有“第一性原理”、有洞见的CEO孤独坚持的一件事情,没有人支持他。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他?相信互联网。
 
哈斯廷斯刚创业的时候,之所以取名叫Netflix,是因为他认为互联网才是未来,DVD租赁和传统租赁不一样,DVD租赁是在互联网上发生的,在互联网上你来租我的DVD,然后我邮寄给你。
 
他认为,在一开始互联网只是一个服务手段,但是最后互联网就会变成交付的内容本身。
 
有一篇文章叫《复盘Netflix发家史》,它说DVD租赁从来不是Netflix的最终目标,它只是这家新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立足的一种方式,在前10年的时候,一直明白一件事情,只是用DVD来获客,将来要把这些用户转成流媒体用户、互联网用户。
 
 
 
远见卓识!
 
一家公司的CEO能够有远见,对这个公司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2001年亏损的时候,已经投入100万美元来研究流媒体技术了。2004年有独立团队了,2006年已经开始测试了,多么有远见的一家公司。
 
我们拉到2011年,有两个业务:
 
业务一:DVD业务,特别有利润,赚钱更多,利润很高;
 
业务二:新兴的流媒体业务,赔很多钱,但是用户出现了10倍速增长的苗头。
 
 
 
如果你是这家公司CEO,在2011年,你会怎么办?
 
Netflix当时选择了一个方式叫分拆。
 
它的分拆策略非常坚决,把流媒体业务和DVD业务分拆,然后把原本公司用了10几年的名字(Netflix),把这个上市公司的主体给了流媒体,把DVD业务拆出去,给它另外一个我都不会读的名字,Qwikstr。
 
把赚钱的业务推出去,把不赚钱的业务留在了上市公司主体中,把主要的业务留在了这边。
 
这就是单一要素最大化,把原本第一曲线里的一个配送品,变为第二曲线的全部,除此以外,所有其它业务剥离出去,整个上市公司主体只跟这个配送品有关。
 
这个决定激怒了用户,媒体、华尔街损失惨重。为什么激怒了用户呢?
 
原本用户只要订DVD就能看流媒体,现在如果想看流媒体,需要另外付一笔钱出来,等于价格上涨60%。这样的变故导致Netflix当年第三季度流失了80万个订阅用户。
 
 
 
如果你这样一做之后,用户下降了,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样子?股价下降了80%,媒体认为这个公司要死掉了,大标题就是《Netflix是如何毁掉它自己的》、《Netflix在一年之内会破产》。
 
这是一个完全反常识、反共识的做法。
 
他当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1年最糟糕的CEO。大家看到他表面上的错误,这个错误的确是有的,错误在哪呢?不应该对老用户加价钱。
 
任何重大变化时,老用户最好别变,因为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损失厌恶,老用户没有多少,你安抚住他,作为你的热启动基数,新的政策对新用户启动就可以了。
 
但是,这是一个很小的错误,放到历史长河,这个错误不重要,这个决定很重要。
 
哈斯廷斯被迫写了一封公开道歉信,说我搞砸了,我欠大家一个解释,从过去2个月的反馈可以清楚地看出,许多人认为我们在宣布DVD和流媒体分拆,以及价格变化方面,对用户缺乏尊重,这不是我们的本意,我诚挚地向你们道歉。
 
然后他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做。
 
 
 
重点来看他为什么这么做。
 
流媒体和DVD租赁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业务,成本结构不一样,收益不一样,销售方式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把这两个业务分开,让它们独立成长,并运营下去。
 
这就是克里斯坦森的建议,克里斯坦森认为第二曲线和第一曲线的性质、规模、发展速度、生存结构完全不一样,所以克兰斯坦森的建议是你对第二曲线要用一个独立的机构去运营。
 
Netflix进行价格改变以及业务分拆,不是为了多赚一点盈利,而是为了紧跟步伐,因为流媒体会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趋势。
 
很多重要的公司,比如AOL(美国在线)和巴诺书店,因为它们怕伤害自己原有的业务,而错过成为新时代伟大的公司。
 
比如巴诺书店,它的竞争对手是亚马逊,亚马逊融资4000万美元的时候,巴诺书店已经融了2亿美元,而且它有自己原有的供货源、仓库、配送渠道,有自己原有用户的名册。
 
但是,巴诺线下书店已经占了12%的市场份额,它担心如果这么做,会伤害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就没有能够推行下去。
 
 
 
哈斯廷斯说了一句话:在过去5年,我最大的恐惧就是我们能不能从DVD的成功跳跃到流媒体的成功。
 
这是一个看到第一曲线即将遭遇极限点,而认为自己公司的成败基于他能不能发掘出第二曲线的一个CEO的焦虑。
 
但是,即使到2011年,DVD邮寄的利润依然显著高于流媒体业务。
 
这让我想起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话:
 
所有只能产生短期利润的项目都不重要,不论它现在赚多少钱。能够产生长期现金流的项目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它现在亏多少钱。
 
 
 
这句话对我产生过肉体上的震撼,这句话非常重要,不要看这句话表面的意思,这也是哈斯廷斯的哲学。
 
2011年业务分拆,用了一年半时间转型成功,这一阶段颠覆完成以后,Netflix结果怎么样呢?
 
占据了北美黄金时段1/3的带宽流量,其它主要竞争对手之和都不如它的高。
 
 
 
这就是颠覆者的结果,一旦第二曲线完成以后,将是以前玩家整体之和那么多,在这个变化里面,我们重点理解一下“单一要素最大化”这个知识点。
 
2.Netflix的第二次自我颠覆
 
 
 
在第二次自我颠覆中,它的增长引擎是怎么来的?
 
从流媒体到原创内容。
 
我当年也是做流媒体的,做流媒体有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带宽;
 
第二,版权。
 
2008年,Netflix和一家影视公司、媒体公司 Starz达成一个为期4年的协议,2500个影片,3000万美元,然后放到它的网站。
 
但是,这个协议到期以后,Starz要求从3000万美元涨到3亿美金。
 
这个版权费的变化几乎和过去中国前些年版权费的变化是一样的,Netflix誓死不从,一夜之间2500个电影下线了,似乎是被逼无奈,也似乎是顺理成章。
 
2013年,Netflix做了一个重大转型,所有内容不从第三方采购,全部变成自己原创的独家内容,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转变。
 
2013年,它没有给3亿美金,说,与其给3亿美金,买2500个烂片、历史的片子,不如自己拍一个大片看,这就是著名的《纸牌屋》。
 
 
 
《纸牌屋》之所以成功,也是跟互联网基因有关系,它知道什么样的桥段大家喜欢,什么样的演员大家喜欢,甚至拍完以后做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一下子全播出,不像以前一样,要分段播出。
 
这件事情并不仅仅是Netflix的关键点,而是一个十倍速崛起的公司对整个行业十倍速的清晰,从这个时候开始,从这个片子开始。
 
Netflix拍这个片子似乎是从购买版权到制作自己内容(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变化,似乎是被逼的偶然结果。
 
但是,Netflix原本是一家技术公司,怎么可能做内容呢?而且这是反直觉的选择。
 
不过,回过头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这就是它的增长引擎:
 
 
 
Netflix制作的独家优质内容越多,吸引的用户就越多,会导致收入增加。反过来,它也会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原创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带来更多的收入,然后把所有的收入又投到原创内容里面去。
 
换句话说,原创内容成为Netflix获客成本和增长引擎,而且几乎是这家公司唯一的增长引擎。
 
今天,它实际成了全球最大的娱乐供应商,2018年计划做700部(我的天哪),这个数字难以想象,花费80亿美元。2017年的一年的制作费用是60亿美元。
 
它几乎把赚来的钱,甚至未来赚来的钱全部投入进去。
 
为了投这些剧,现金流上都负。
 
因为剧的投入是一次性投入的,回报是将来分批回报的。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才能做这件事情。
 
最近签约了奥巴马夫妇,所以,总统退休之后,可以在这里拍节目。
 
作为曾经的媒体同行,我看到有一件事情,一开始不理解,而且真的很震惊、推崇:
 
只要原创内容,只要独家内容。
 
 
 
由于它只要原创内容,只要独家内容,使得它的视频量并没有它的对手多,但是只有它有。
 
一开始,我真的不理解这件事,后来我明白,我自己当年的酷6是怎么死掉的。
 
对于视频网站而言,如果一个内容,你也买、他也买,貌似我们分摊了成本,但是这时最大的风险是,用户的转移成本极低,用户今天对你不高兴了,随时可以转移到另外一个视频网站上去看。
 
用户在那么多的视频网站,对哪一个有忠诚度呢?没有,为什么没有忠诚度?内容大家都有。
 
很显然,我死是正常的,人家做得好是应该的,他在这件事情上的洞见远远超过我,只要原创内容和独家内容。
 
 
 
把原本海量的内容,一点点原创,变为自己内容的全部。
 
我又一次看到了单一要素最大化。原本无数的内容,把所有的其他内容去掉,把原创内容成为全部,保证到这儿看的东西,只有我家有,别人家没有。
 
这使得它在北美占据了1/3的带宽,超越所有竞争对手。
 
并不仅仅如此,在这次颠覆中,它最大的颠覆对象是好莱坞。
 
现在好莱坞硝烟弥漫,交战双方是Netflix模式和好莱坞模式。好莱坞是拍后分散播映,Netflix是巨资拍片后在自己的渠道里面播放。
 
Netflix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内容制作水准的提升,简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2016年最具人气的12部影视剧,除了1部来自于亚马逊,其他11部全部来自于Netflix。
 
2017年1-8月,Netflix在最热门媒体平台美剧Top10占了7期。
 
在电视上看原创内容,最好的是HBO(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公司,其母公司为时代华纳集团)。
 
2016年,Netflix在艾美奖的得奖作品是54部,2017年91部;2017年,HBO是111部。从原创内容质量上看,Netflix已经逼近了HBO。HBO做了多少年?Netflix做了几年?
 
而且有一个数字是最惊人的:
 
2017年,Netflix实现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一个视频网站的用户数量超过了美国全部有线电视用户的总和。
 
 
 
十年前,当我做视频网站的时候,我们一直期待网络视频对电视应该有一定的颠覆,就跟门户网站对报纸一样。在中国没有怎么发生,在美国这件已经发生了。
 
注意它的增长引擎,不是做多,而是做少。
 
Netflix每月收费7.99美元,有线电视每月收费50-60美元,成本要素是原来的十倍好。Netflix很有可能在千方百计地谋求一种硅谷式的近乎垄断的模式。
 
这将冲击娱乐业,就像Google搜索引擎对媒体的冲击,以及亚马逊在线购物对零售业的冲击是一样的。
 
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在好莱坞和Netflix竞争,一个公司对抗整个行业的竞争,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这个颠覆完成以后,使Netflix成为历史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公司。过去十年,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公司不是亚马逊,亚马逊仅排第二,Netflix排第一。
 
如果2007年投资1000美元,十年以后的回报是51966美元。这是当时完全不被人看好的一家公司,而且是一个标准性的指数级增长,怎么实现指数级增长的呢?
 
靠的是第二、第三条曲线。
 
市值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迪斯尼(全球最大的媒体公司)。
 
得到上有一个专栏,我很喜欢,是《张潇雨·商业经典案例课》,讲了Netflix、贝索斯,讲得都很漂亮。
 
他讲Netflix的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他说:
 
Netflix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从0到千亿美元级别的好案例。太多公司成长轨迹都有太多偶然和运气的因素,一般人难以复制。但在Netflix的成长轨迹是商业史的经典,每一步都符合商业逻辑,也非常有启发性。
 
每一步都没有惊人之举,只有纪律性,只有最基础的商业逻辑。
 
比如苹果,难以复制的原因是什么?乔布斯。
 
在Netflix案例中,每一步都没有惊人之举,只有纪律性,只有最基础的商业逻辑。纪律性地去遵从就好了,是这个案例的特点,没有惊人之举,而且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张潇雨说:
 
上面的每一步,都非常符合商业逻辑,没有任何看起来‘神来之笔’式的东西。下棋时,有一个很高的境界叫‘通盘无妙手’,Netflix做到了这一点,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学来的。
 
我们在向它学习什么?给大家举两个点:
 
1.坚持永远不变的战略指北针:用户增长,这也是我们今天这部分的重点;
 
2.它的第一性原理。
 
 
 
Netflix最最重要的,就是20多年坚持自己的战略指北针不变。战略的关键在于取舍,取舍的最高境界是舍九取一。
 
Netflix成功的关键,是确立了一个单一增长指标,哈斯廷斯只看一个数,这个数增长,他就踏实了,这个数不增长,就不行。
 
如果这个数不增长,其他什么数据增长,都不在乎。这个数据是什么呢?
 
用户增长。
 
 
 
在硅谷,我只见过另外一个企业和它一样,是Facebook,小扎也只赌用户增长。
 
正是因为哈斯廷斯赌用户增长,所以他当年做DVD租赁的时候就知道,DVD业务只是获取用户增长的手段,当然可以换另外一个手段。
 
当大多数人没有战略指北针的时候,会把做的事情当作战略指北针,做得越多、时间越长,越爱它,越抛弃不了它。
 
哈斯廷斯的战略指北针不是他眼前做的事,而是通过DVD所获得的用户增长,用户增长是战略指北针。
 
就这么一点点微妙的差距,出现了后面所有的结果。
 
看看它的增长模型。
 
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在做加法,不停地做加法,这个案例在做减法方面做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近乎荒谬的极端,坚持做减法。
 
我们来看它的业务模式。
 
只有流媒体付费这一种业务模式,连广告都没有,美国唯一一家没有广告的流媒体。
 
 
 
哈斯廷斯不要,只要一个数,只有付费用户是他的用户,眼睛只盯着付费用户这一个业务,广告不要,到手的钱不赚。
 
他曾经为了自己的流媒体发展,做了很多匹配的硬件,盒子等等,甚至还想做自己的带宽,有一次做了电视,几乎要发布了,停下来不要了,不做了,只做视频流媒体这一个业务,所有其他的业务全不做。
 
Netflix的流媒体跑在谁家的带宽上呢?
 
亚马逊的AWS上,而亚马逊实际上自己也是有流媒体内容的,一定程度上这两家公司有竞争关系。但是即便有竞争关系,哈斯廷斯也愿意把自家的流量跑在亚马云的云上面,减少业务的复杂度。
 
 
 
做加法是很容易的,做减法太难了,Netflix只要一个,唯一的增长指标和KPI是用户数,不是利润,不是收入,也不是现金流。
 
它的现金流是负的,把大量预收来的钱投到未来去。
 
哈斯廷斯讲过一句话:
 
如果你手上现金越多,证明你公司越没有未来、越没有创新。
 
他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收入=用户数×年费,所有人一看一算就知道了。
 
 
 
这是不是一个学生就会的数学公式?
 
这就是它的商业模式,看到它的用户数增长的时候,就预期它的收入会增长,预期它将来的利润会增长。
 
这个简单的商业模式,投资人当然看得懂了,它单一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每年120美金。
 
它整个产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推荐算法,这和电视不太一样,有线电视的关注点放在节目上,希望同一个节目看的人越多越好,这个词叫“收视率”,Netflix的关注点在用户上,一个用户看到的视频内容越多越好。
 
正是因为这个微妙而巨大的区别,使得它成就起来了。
 
 
 
它为了实现KPI,唯一做的产品,最重要的产品、最牛逼的产品就是智能推荐引擎。
 
它不是优化单个节目,使单个节目的用户量最大,而是专注于如何吸引用户,让用户观看的电影数最大化,使得某些冷门的电影也能够被看到。
 
它有800人的工程师团队,从事智能算法,用户75%观看行为来自于推荐算法,由于它的推荐算法,续费率从80%提高到97%,这就是智能算法。
 
 
 
它的增长引擎,唯一的获客方式就是独家的原创优质内容。
 
优质原创内容越多,吸引的用户数就越多,收入就会增加,甚至把未来的收入全部投入到内容,取得对整个好莱坞接近垄断式的优势,然后就会有用户、收入。
 
这就是Netflix的增长飞轮,中间的核心是用户增长,而原创内容是它增长的引擎,它的核心点、战略指北针就是用户的增长。
 
 
 
简洁而优美的增长战略,几乎前所未有。
 
简单,做减法,简单的业务,简单的KPI,简单的增长引擎,然后坚持下去,简洁而优美的增长战略。
 
这种简洁之下,它的收入增长怎么样呢?
 
2018年Q1是37亿美元,利润2.9亿美元,增长63%,连续7个季度30%的增长。
 
做得少了、小了,反而变快、变大了。
 
对比一下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做大、做多,结果反而变慢、变死的案例,Netflix在这一点上,给了大家最重大的启发。
 
 
 
2.第一性原理
 
 
 
我们看一下它的第一性原理,我起了一个词,叫“反脆弱”。
 
哈斯廷斯为什么能够成为非连续性的连续性颠覆者呢?而且能够自我颠覆,他有什么独特的思维模式呢?
 
我在研究哈斯廷斯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们太沉迷一种想法了,不要成为下一个柯达,或者美国在线,不要成为一家死守本业,而错过大趋势的公司。
 
我们当时说,如果别人对此存有偏见,我们反而必须更加进取,我们必须进取到让自己毛骨悚然的程度。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遭遇第二曲线、非连续性,大多数公司的解决方案是防守、防守、防守,Netflix的解决方案是进攻、进攻、进攻。
 
进取到让自己毛骨悚然的程度。
 
这种思维是典型的反脆弱。当你在前进过程当中,你会给自己带来反脆弱的力量。
 
《反脆弱》这本书看起来不太容易读,很多人觉得有一点散,但是它的思想非常棒:脆弱在无序当中。
 
反脆弱是一个特别的概念,反脆弱的对立面不是坚强。
 
反脆弱的概念是,我反而能从伤害当中获得力量,我能从无序当中获得力量,我能从进攻和竞争当中获得力量,这叫反脆弱。
 
 
 
作者研究出几种不同的方式,对于长期变化,最佳方式就是反脆弱。
 
Netflix的反脆弱体现在三个方面:
 
方面一:技术反脆弱;
 
方面二:业务反脆弱;
 
方面三:组织反脆弱。
 
首先,技术反脆弱;
 
Netflix还在做DVD邮寄的时候,2008年遭遇了一次基础技术架构的全线崩溃,当时3天之内无法寄出DVD,因为数据库无法运行,跑在IBM的系统之上,用的是甲骨文的数据库,无法运行。
 
这件事情激怒了哈斯廷斯,这件事情也惊醒了他,随便一个技术故障出来了,居然让他的业务停了3天,这是灾难。
 
那是坐在这儿等这个技术故障的发生吗?
 
不,他们参考了《反脆弱》这本书,大胆提出反脆弱的架构。
 
 
 
什么叫做反脆弱架构呢?
 
为了让系统更加健壮,不是闷在屋里去研发,把系统保护起来,而是主动地、随机地往里面去破坏,测试、提高这个系统自身抗拒破坏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建立了一个Chaos Monkey的系统,我们可以简称叫“混乱猴子”。
 
这个系统会在工作日随机杀死一些服务,把正常的一些服务功能杀死了,自己给自己注入病毒,自己给自己找黑客攻击,自己攻击自己,制造混乱来测试稳定性。
 
每当Chaos Monkey出现的时候,Netflix工程师以及亚马逊的工程师会停下所有的事情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它内部的根基足够多、解决方案足够多时,这个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好了,外部的小系统已经不能让它崩溃了,甚至原有Chaos Monkey级别的攻击最后也无效了。
 
当Chaos Monkey攻击失效以后,他们做了一个更变态的事情,升级Chaos Monkey,把攻击力和攻击范围不断提升。
 
原本只有一个攻击性的Chaos Monkey,现在升级为一个军团,有几十个程序在那里面攻击,不同种类的攻击。
 
比如,它只攻击其中一个区域的程序,能适应以后,再把整个区域全部攻击了,很变态吧?
 
自己攻击自己,而且攻击力越来越强了,最后使得它的工程师,甚至包括影响亚马逊AWS的工程师,当有问题出来的时候,都是积极心态去应对,就跟打游戏、打怪一样。
 
平时没有这种测试的时候,每遇到一个问题,就慌慌张张地去处理,现在变成一种很主动、很有经验地去处理这个事情了。
 
其次,业务反脆弱;
 
《反脆弱》作者写的另外一本书叫《黑天鹅》,他这段话写得特别棒:
 
越复杂、越精密的机制,也会带来脆弱性,从而让社会受到黑天鹅事件的伤害。社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社会就越脆弱,越容易崩溃。
 
王东岳在《物演通论》也有同样的描述,一个系统越来越高级,那么这个系统依赖的条件越来越多,当系统依赖的条件越来越多的时候,系统的存在度越来越低。
 
为什么呢?
 
因为任何其中一个存在条件,假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会崩溃,所以越复杂、越先进的系统,越脆弱。
 
Netflix应对之道非常简单,哈斯廷斯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是一个数学博士,但是他做的事情极简单。简单到什么呢?
 
坚持让业务复杂度降低。
 
 
 
简单的主营业务,简单的商业模式,简单的增长引擎,就是让自己的业务降低,来应对复杂性。
 
别人用复杂来应对复杂,或者用更复杂来应对更复杂的时候,哈斯廷斯坚守用更简单来应对复杂。
 
1997-2017年的20年时间,Netflix竟然没有任何收购记录,直到最近收购了一家内容公司。
 
作为一家市值1500亿美金的公司,20年时间没有收购过任何一家公司,因为收购公司管理起来太难了。
 
人家问他,未来会不会学习迪士尼?
 
他说:
 
未来5-10年,我不会考虑主题公园之类的商品化业务。Netflix的法宝是尽量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做好内容。
 
人家问他会不会做广告?
 
他说不会,我们公司不会推销,我不会做这个。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扎克伯格和巴菲特的“能力圈”概念,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切忌不宜生态化、集团化、多元化、复杂化,不宜过度BD(商务拓展)联盟战略合作,初创期间,切忌高、大、全,也是这个道理。
 
BD(商务拓展)越多,联盟越多,看起来很繁荣茂盛,但是任何一个条件崩塌的时候,整个系统崩塌了。
 
第三,组织反脆弱。
 
根据熵增定律,业务会越来越复杂,就不得不引入管理和流程,可是要知道,一流人才一定是反感管理和流程的,管理和流程一定会导致一流人才的流失。
 
 
 
一个公司管理的主要矛盾是越来越复杂的业务,以及越来越稀释的人才之间的矛盾,你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招大量的人进来,很显然,这个时候一流人才的浓度下降了。
 
第一流人才的密集度,是哈斯廷斯判断人才的第一指标。
 
在整个人才的密度里,高绩效人才,是他的第一指标。
 
Netflix组织反脆弱的核心理念:
 
以超过业务复杂度提升的速度,提升高绩效人才密度,同时保持员工自由度。
 
人会情不自禁地加生产线,情不自禁地加功能,情不自禁地加人、开分公司,每一个都有理由。
 
哈斯廷斯是怎么做的?
 
第一个办法:把业务复杂度的速度降下来;
 
第二个办法:高绩效人才密度的上升速度要超过业务复杂度的上升速度。
 
有一个文章,建议大家去看一下,流行很多年了,《Netflix文化:自由与责任》。
 
Facebook的CEO认为这是硅谷流出去的最重要的文件,里面讲的就是Netflix文化、价值观、组织、管理等等。
 
里面提到了很多条,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有两条:
 
1.追求高绩效;
 
2.支付市场最高薪酬。
 
 
 
工作是成人的游戏,有很好的Party、免费的饮料、可以玩狗,可以怎样怎样,这不叫工作,既然工作是成年人的游戏,这个团队很重要的指标是高绩效。
 
关于高绩效有两个测试,非常残酷。
 
第一个测试:我眼睛盯着你,我要想一下,我根据你现在的表现,判断一年前该不该雇你,叫Keep ATest。
 
很多人说,尽管他的表现不如当时预想那么高,但是他毕竟进来了,还可以。
 
他会多残酷吗?
 
如果现在测试你不如以前的你,就会让你离开。给你大量的钱,好离好散。
 
但是反过来,他也鼓励他的员工,每年可以去市场上试一试,竞争对手挖你,你都可以去,没有问题。
 
这是他做的另外一个测试,这个员工在关键岗位上,如果竞争对手挖他,我会不会有损失?如果有,我就会给他比竞争对手给他的更多的钱,拼命留他。
 
哈斯廷斯根本不会把感性作为决策的任何标准,最后就只留高绩效人才。
 
再比如,当看到你不合格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这样的,找一个候补,找到候补之后把你干掉,这是人之常情吧。
 
他会怎么样?
 
觉得你不合格时,今天就把你干掉,然后你的leader来干你的活,倒逼自己去招优秀人才在这里面。
 
 
 
看起来这是在用人上风格冷酷的公司,在硅谷,只有苹果和它是很相像的。
 
另外一个方面是高薪酬。
 
一定比市场薪酬高,而且你自己可以决定你拿的薪酬里现金部分和期权部分的比例,你自己定,高薪酬、高期权,打一个包,你自己定,你自己决定你自己的薪酬比例,你决定自己的休期、休假、上下班。
 
标准是什么?你是一个成年人,你自己判断,最后带来最高的自由度。这个文化适合创新、创意型公司的做法,成熟人的游戏。
 
哈斯廷斯说:
 
从2002年我们上市以来,按照传统上市意味着自由的终结,但是我们同时充分地提升了人才密度和员工自由度。
 
看他的思维,他在每一个方面都找到了那个解决问题的“一”。
 
从Netflix增长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我们学到了:
 
第二曲线、极限点、单一要素十倍速、增长引擎、反脆弱。
 
 
 
第二曲线是增长的“圣经”,因为第一曲线一定会遭遇极限点,而极限点就是你的失速点。一个公司一旦遭遇极限点或者是失速点,只有10%的企业能够重新恢复增长引擎。
 
如何寻找第二曲线或进入第二曲线呢?
 
在原有曲线里面找单一要素,哪一个单一要素已经最大化了,这就是简洁的增长引擎。
 
把单一要素最大化,会成为寻找第二曲线的一个引擎。
 
谢谢!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点击下面,立即下载,开始学习。

 

推荐:充值98元,开通终身VIP会员,就可以终身免费下载学习整站130986GB学习资源,非常超值!

点击网址进入首页查看更多学习资源www.168xuexi.com,开通终身VIP会员请【点击咨询客服】

 

本类热门下载排行

  1. 1【张雯雯】企业经理人的心灵鸡汤之男人和女人(chvm)

    505 MB

    4326次浏览

    经理修炼

  2. 2【孙振耀】企业如何做好员工行为管理

    187 MB

    4289次浏览

    经理修炼

  3. 3【产品经理】商业产品经理视频讲座

    1.32 GB

    3688次浏览

    经理修炼

  4. 4【章哲】职责管理(chvm)21lj

    478 MB

    3453次浏览

    经理修炼

  5. 5【狄振鹏】初级经理人角色认知ch3b21lj

    300 MB

    3397次浏览

    经理修炼

  6. 6【杨望远】优秀项目经理应备技能ch3b21lj

    566 MB

    3240次浏览

    经理修炼

在线咨询 加入VIP会员 加盟代理